史铁生 官方网站

http://shitiesheng.artlianhe.com

史铁生

总浏览人气:116521

 史铁生(1951年1月4日—2010年12月31日),中国作家、散文家。1951年出生于北京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,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。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。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,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。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,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。自称职业是生病,业余在写作。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,享年59岁。
查看详情>>

史铁生 艺术家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聊一聊|书房里的史铁生


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1日出版发行了一套的插图珍藏版“史铁生精选”。这套书是“博集天卷”“读行者”系列的一种,共四册: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、《我与地坛》、《夏天的玫瑰》、《放下与执着》。插图选的是吴冠中的画。中信出版社出版过吴冠中插图珍藏版的《声律启蒙》,其图笔画简洁,意蕴深远,常人如我者亦能看懂。喜欢史铁生的文字,喜欢吴冠中的画,二者结合,定然更美,所以,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。


360截图20170712101600983.jpg


最早读到的史铁生作品,是《小说选刊》上的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。读完,觉得好。但好在哪里,却说不出所以然。那些人,平和如邻村农人,那些事,平淡如鸡毛蒜皮。那时,每年《小说选刊》后几期,都附有“全国优秀短篇小说”推荐表。1983年,我推荐了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。第二年初,《小说选刊》公布的获奖名单上,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赫然在列。这,令我兴奋好长一段时间,很觉得自己很有欣赏水平。从此,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就一直潜藏在我的记忆里。天长日久,岁月蹉跎,小说里的清平川,慢慢幻化成江南景致,岸边绿柳成行,河水清亮见底,游鱼唼喋荷荇,出入蒹葭,乳鸭池塘水浅深,熟梅天气半晴阴。


后来,买过、读过史铁生的一些书,长篇小说: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1版1印的《务虚笔记》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版1印的《我的丁一之旅》;随笔集:山西画报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印的《我与地坛》、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年8月1版2印的《命若琴弦》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2版2印的《病隙碎笔》。感触颇多,特别是《病隙碎笔》里那句“人可以走向天堂,不可以走到天堂”,令心中根本就没有“天堂”的我自惭形秽得无地自容,只想地上有个洞,钻进去,不再出来,不去面对史铁生。


“史铁生精选”之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卷,开篇就是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。三十多年后重读,竟然读到一丝淡淡的悲凉。这丝悲凉令我想起史铁生“职业是生病,业余在写作”的自谓。1972年,21 岁的史铁生因病瘫痪从插队落户的清平湾(真名为关家庄)回到北京,坐着轮椅进入一家街道工厂。作为形象思维特别丰盈的史铁生,有许多青春的梦想,有属于自己的追求。这些梦想与追求,在深重的病魔面前,异常苍白;残酷的现实,沉重地压在史铁生身上。开初没有工作,后来就业于街道手工作坊。每天来回于家与地坛之间、街道工厂与家之间,丰富的客观世界就在轮椅之外,他无法延展自己的足迹去探寻;精彩的世俗生活就在他身边,他难融入其中。丰富与精彩,是别人的,与他无关。他拥有的,是固定的线路,是年复一年枯燥无味的重复和日盛一日的痛楚。物质生活不可逆地陷入贫乏,正常人的世俗生活,对他只是一种奢望;同龄人的精彩青春,他无法触及。


于是,史铁生专注于文字,在文字里寻找自己的位置。世俗生活的“贫乏”深刻地影响着史铁生的创作。他的作品,总会出现“我”。这个“我”,既是文学作品里的艺术形象,也有史铁生的影子,很多时候,直接就是史铁生。他的小说,没有宏大的现实生活场景,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,没有“高于生活”的离奇故事。有的,是他少得可怜的世俗经历,是他物质视野所及的狭窄空间,是他刻意回避却又无处不在的“我”。史铁生的小说“缺乏”很多小说“要素”,散逸灵性,飘渺悠远,更像散文或随笔。因为,“真正”的小说,需要物质生活丰富的积累和大量积累基础上的文学提炼,史铁生缺少积累。散文随笔,需要优美的文笔与深邃的思想,这是史铁生的优势。


360截图20170712101611092.jpg


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便是用优美的文笔,“实录”自己插队生活“拦牛”的日子。史铁生在他另一篇回忆性质的作品里,曾经提及清平湾的人怎么看待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。《插队的故事》第三十五节,四元在县上的宾馆遇到“我”,说:“你写的小说我看过,看得人笑哩。亮亮妈不识字,识字喽要揍你咧。”可见,清平湾的人认为,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,不是小说,是“实录”。正因为如此,“我”才会一再向四元解释:“小说嘛……”,“写小说得用点虚构。”


当物质生活陷于不可逆的贫乏,当世俗世界愈来愈远,史铁生在另一个“我”世界寻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路径。坐着轮椅,卧躺病床,虽不能享受精彩的世俗生活,却有更多时间思考陷于红尘纷扰的人们不会思考的问题。生命,就是这么奇特:享受精彩的同时,许多更有意义的东西会倏忽而逝;剥夺丰富世俗生活,却给你常人无法体验的感觉,让你进入更为深刻更为自由的空间。史铁生因祸得福,因为失去而有更为丰富的收获。他冷眼滚滚红尘,远离世俗利禄,拒绝物质诱惑,静静地思考人和生命的意义,慢慢地将思考推到“终极”。他的作品,越来越渗透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,越来越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,深邃的宗教意识。他的叙述平缓随和,悠闲自在,由于特殊的生命体验而贯穿着温情却又宿命的感伤。既有对生命赐与和馈赠的感激,又充满对命运安排的无奈和对荒诞宿命的抗争。这些,在他晚期的《病隙碎笔》、《扶轮问路》以及逝世后整理出版的《昼信基督夜信佛》里,表现得无以复加,淋漓尽致。


360截图20170712101621326.jpg


史铁生的创作年轮,作品内涵,完整地阐释着一个人的成长、成熟。按时间顺序大略读下来,可以领略他对生活生命越来越高的体认与感悟。这所有,这一切,或许都是从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里那一丝淡淡的悲凉演绎出来的。早在选定自己未来之路之初,他就埋下了自己创作走向的伏笔,一路走下来,走到生命的尽头。2010年12月31日,史铁生病逝。他逝世的时间给我一种错觉:这,不是病魔的胜利;这,是史铁生的主动选择。他选择了这个圆满的日子,有始有终地走完2010年,有始有终走完自己的一生。


2017年1月1 日,人民文学出版社终于推出了10卷本的《史铁生作品全编》。虽然书柜里有许多史铁生的“单本”和“集本”,面对“全集”一直犹豫,但每次上网,都要看看这套书。朴实的封面,看上去与史铁生的生命一样平凡;简略里隐藏着的厚重,仿佛在宣示标榜史铁生的深邃思想。最后,我再也按捺不住,把它买了下来。


想象中的史铁生的生命历程,大部份日子都坐在轮椅上、躺在病床上,置身书房。他应该有个书房,书房不大,甚至有些简陋逼窄,开初有一方书桌,后来是一张书床。窗外,昼夜交替,季节变换,岁月倏忽。书房里的史铁生,渐渐坐成了一尊雕塑,躺成了一种永恒。现在,我把史铁生的书卷收藏进我的书房。它们站在书柜,既英姿勃发、挺拔俊朗,又处变达观、睿智深沉。“他”之书房里的史铁生,将自己幻化成一个个汉字,一篇篇文章,一本本经笥,来到“我”的书房。我在“我”的书房里逡巡游走,遥望已成雕塑、已成永恒的史铁生,体会他的心情,体察他的思索,体味他的生命。


我知道,自己无法读完书房里的书。但我会认真地读史铁生。现在,读湖南文艺出版社“博集天卷”之“史铁生精选”,许多篇目,是重读。明年,或许会读人民文学出版社之《史铁生作品全编》,许多篇目,将是三读甚至四读。我不期待读史铁生收获什么,我只想满怀敬畏地读,把读他的书,当成对他黙黙的祭奠。


扫一扫关注微官网